财盛证券
实盘杠杆配资平台 以“新”谋进 以智提“质”
“没有科技创新实盘杠杆配资平台,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从业数十年,梅州市旭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旭跃科技”)董事长龙秀文颇有感触。近年来,旭跃科技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与多个高等院校保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如今,公司出口产值占总产值一半。
作为梅江区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实体LED家具、工程亮化、户内外照明的生产企业,旭跃科技能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经受住考验,秘诀便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梅江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加快打造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个百亿产业。
2024年,梅江区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新突破,加快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16家以上。
●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通讯员钟戈钟兴明
基础扎实多项科创指标位列全市前列
在今年2月召开的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等词频频被提及。
近年来,梅江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形成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电子电器产品的全产业链。伴随市场需求日渐升级,产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释放新质生产力。
在梅江区首家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开料到光学检查、内层棕化,再到电铣……每一台生产仪器上,都安装了一部红外扫描,“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的可视化可追溯。

在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的规划前移,充分体现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我们新工厂在建设上充分运用与PCB行业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争取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构建PCB智能标杆工厂。”博敏电子新厂建设指挥部总监李代红说。
科技创新就是发展的一道“命门”,当前,缺乏技术含量的过剩生产力、重复生产力、低效生产力逐步被市场出清,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发展壮大。
梅江区深知,不日新者必日退。过去一年,梅江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区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44家,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9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0%,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据统计,目前,梅江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4家、专精特新企业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专利授权574件、现有高价值发明专利122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创新引领发展梅江有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梅江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多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但进步的空间仍然巨大。在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学的列车”已经抵达站台,梅江区能否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
科技创新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我们要深化‘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在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梅州市委副书记、梅江区委书记陈金銮表示,梅江区要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优势。
面对新一轮激烈的科技竞争,梅江区如何下好产业部署“先手棋”,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梅江区科工商务局局长邓伟民表示,梅江区将把握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荔湾—梅江对口帮扶以及梅州—龙岩—赣州三方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契机,最大限度争取科技创新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持。
同时,梅江将全力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培育更多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贯彻落实服务企业“首日制”和“千名干部挂千企”等工作机制,力争2024年新增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3家,不断提高制造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挺起产业发展硬脊梁。
人才提质柔性引才破解高端人才短缺难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梅江区缺的是什么?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人才是痛点,也是堵点。从区域来看,梅江区虽为梅州中心城区,但若将视野拉远,地处粤北的梅江区在招才引才方面并不占优势。
近年来,随着梅州市“1+N”系列人才政策的实施,梅江区人才困局迎来了破局之机,各领域引才热情持续高涨、聚才力度持续增强、用才的效应持续显现。
潘光华,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盈华科技”)研发技术中心总监,2021年加入盈华科技后,带领研发技术中心集中力量攻关行业和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加速产品研发进度、攻克生产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潘光华带领的技术研发团队已拥有8项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有13项。企业与人才的互相成就,推动着梅江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攀高。
今年,梅江区突出把握人才支撑关键核心,大力实施产业人才强县、紧缺人才聚县、乡土人才兴县、专家人才扶县四大行动,补强补足实体经济“打粮食”领域、重点民生领域、乡村振兴领域人才短板,以人才队伍“增量”孕育新质生产力“变量”,为深入推进实施“头号工程”夯实人才基础。
今年首季度,梅江区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等重点领域共引进各类高层次、实用型、紧缺型人才近400人,较去年同时期稳中有进,全区人才工作实现“开门红”。
“我们每年投入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的研发资金达6000万元以上,占销售收入比重长期保持在3%以上,对高精尖人才求贤若渴。”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已能自主培养腰部人才,但高精尖人才还是要靠外部引进。
该负责人认为,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柔性引才对于梅州企业而言更为实际。一方面,企业聘请专职负责科研的高端人才团队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而发达地区又处在科研的前沿,高端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发达地区。
“因此我们更热衷于与科研团队项目式合作,集中各类人才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博敏电子已和电子科大、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近期利用梅州“鸿雁计划”政策引进了以电子科大科研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团队。
“按照计划,新引进的创新团队除了一个全职,其余的成员三年内在梅时长最低要达到120天。”该负责人介绍,柔性引才可最大限度给予人才方便、激活人才潜力,同时为企业带来新技术、创造新效益,实现双赢。
立足实际,近年来,梅江区招才引智、留才用才的模式上正在不断创新。2023年底,梅江区级“反向飞地”——梅江(荔湾)智创共享中心在广州市荔湾区成立,通过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科创基地,探索“荔湾研发+梅江生产”等新模式,利用大湾区创新资源,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
而在留才方面,梅江区也已成立高层次人才协会,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开放、共享的学习成长环境和平台。
“协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专题讲座、业务培训、咨询等服务,促进人才、项目、成果的交流、合作与共享,更好地助力人才主动创新创造,真正让人才‘怀才有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高层次人才与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梅江区高层次人才协会会长朱阅岸表示。
数字提效新设备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在潘光华看来,是人力成本的降低、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企业效益的提升。
“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知晓整个车间的运转情况。”走进盈华科技DCS中控中心,一张硕大的屏幕格外显眼,DCS系统将工厂车间各个设备和工艺环节互联起来,形成一张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流程监控和标准化生产。
“以前我们看铜箔的外观,需要人工逐台机检查。现在有了CCD系统,可以自动进行外观检查,有问题系统还会报警。通过智能化、机械化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潘光华介绍,目前盈华科技已实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每日有120多吨高品质铜箔从工厂产出。
为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中旬,盈华科技二期项目已投产一个表面处理车间,计划6月中旬再投产一个表面处理车间,将有效提升企业高端电解铜箔的生产能力。
在西阳镇清凉村,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也在改变着茶农、茶企的生产模式。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过去茶农种茶、制茶多以手工为主,效率低下且品质难以把控。去年,梅江区加大资金投入,打造茶叶产业园清凉山服务平台,以新设备、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以前自己人工采茶、制茶,到了春茶采摘季,一个多月连轴转,实在是辛苦。”种茶30年,清凉村村民熊念祥总算有了较为清闲的时间。熊念祥说,自从梅江区茶叶产业园清凉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后,自己采摘好的茶青可以送到平台加工,解放了双手。
走进梅江区茶叶产业园清凉山服务平台,绿茶自动加工机械、茶叶色选择机、烤箱等设备正在高效运转。“以前我们的茶叶都要送到外地去筛选,路程远,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在平台购置了智能化设备,我们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茶农苏勇平表示,平台不仅可帮助村里的茶农、茶企提高加工效率,还可以统一制茶标准,品质更有保证。
设备更新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当前,梅江区正大力支持传统工业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深化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设备的赋能作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打造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五个百亿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梅江区有望在这一轮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浪潮中向“新”前行,推动本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相关
梅江区产业科技如何高质量发展?
坚持四大思维
加快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2月21日,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部署了梅江区产业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强调要坚持四大思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统筹思维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继续落实好《梅州方案》和省《若干措施》有关政策措施。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梅江市场应用推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推动“政银企”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省科技厅等省直单位沟通对接,邀请教授和专家来梅江交流合作,积极谋划省科技创新战略项目,大力推进科创“反向飞地”建设,吸引更多企业进驻。
以发展思维推动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把握省“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聚区的政策契机,力争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帮助企业积极争取新的科研项目。力争完成全年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63家的目标任务。用好鼓励类产业企业专项补助等政策,引进科技型企业到梅江发展。
以开放思维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产业导向,重点推进企业与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或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培育更多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佳都智慧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盈华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博敏申报技术攻关类省市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等。
以创新思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型、移动互联网、服务外包等服务企业,招引汇聚一批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加工、软硬件配套企业,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推动18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铜箔、印制电路板等企业建设省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打造“智慧工厂”。引导农林业龙头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引进和培育电商平台实盘杠杆配资平台,建设直播创新示范基地。营造数字文旅消费场景,推进嘉应古城“5街20巷”等传统商业集聚区以及老字号焕新发展。